
闽粤会馆依稀可见当年辉煌。 在变迁中衰落 除了岛民,丹洲斑驳的历史,都浓缩在了南北各长200多米的古城内, 记者在老街鳞次栉比的商店中穿行,虽然许多古建筑已不复当年威风,却也留下了许多遗迹供人凭吊。古城墙修建于明朝,历时一年,耗银万两。站在至今保存完好的北门古城墙下,高约5米,厚近4米,不禁让人肃然起敬。 古语有云,无农不稳,无商不富,丹洲往昔的繁华,并非仅仅是一座城,商业贸易才是立城之本。走进气势恢宏的闽粤会馆,石柱雕兽大门依然屹立,门额刻印着“闽粤一家”字样,可以想象当时的丹洲,商业竞争已经非常激烈,在遥远的桂北小岛,来自南方各省的商贾,已经要通过类似今天商业协会的方式,修建会馆,交流信息,解决争端。 当然,古镇几百年的兴盛,离不开教育,在丹洲古镇,现在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就是丹洲书院。占地1340平方米的书院,在清朝已是一处较为完善的教育场所。民国期间,我国著名社会学家、人类学家、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,就来到过丹洲书院,他的旧居现仍然被后人维护保存着。 经商重教,是丹洲人的优良传统,但多代人的努力,终究也抵挡不住历史发展的滚滚车轮,随着公路、铁路的建设,内河水运地位一落千丈,1932年,县城最终搬迁至现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城所在的古宜镇。
|